新闻中心 NEWS

我在新科澳挺好的 新闻来源:武海丽 卢 克 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[2018-11-22]

来源:克拉玛依日报


企业和员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企业是员工成长历练的学校,施展才华的舞台;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,是发展进步的核心动能。新科澳公司走过了二十年的光辉岁月,这段漫漫长路的生动注脚,是一个个新科澳人求索、追寻的故事。这些故事当中,有喜悦的笑脸,有心酸的眼泪,有埋头苦干,有精诚团结……所有的言语都汇成一句话:我在新科澳公司挺好的!

马建林:辛酸泪变成笑脸

    二十年前,我原来的公司改制了。我把电话打回米泉老家,我爸妈一听说这件事情,在电话那头一直唉声叹气。

    为啥呢? “改制”给我家带来了不知多少愁。

    我在家里排行老三。我的大哥是公务员,六妹在医院上班,收入都还算稳定。

    我二姐原本在煤矿企业上班,结果因为改制之后没活干,只好四处打零工,勉勉强强解决温饱。我四妹是造纸厂工人,工厂改制之后发不出工资来,用纸抵工资,原本内向的她不得已四处向人推销。

    我五弟是水泥厂工人。他的厂子改制之后一个月才发两三百元工资,他最后实在熬不住了,跑去亲戚家打工。

    每个孩子的工作遇到了坎,爸妈的头上就添一道皱纹。可是咋办呢,我还是得跟他们说实话。

    在新科澳公司拿到了第一个月工资之后,我又给爸妈打去电话,高兴地说:“跟以前挣得差不多”。从那天起,我再告诉家里的,基本上都是喜讯,不是“我涨工资了”,就是“我拿到奖金了”。刚开始他们对我的话很是怀疑。直到过年回家的时候,我掏出一个厚厚的红包塞到他们手中,他们这才信了。

    就这样,我爸妈的一把辛酸泪变成了笑脸。

    随后的这些年里,在6个兄弟姐妹当中,我孝敬爸妈的钱是最多的。不管是他们谁家经济上遇到了困难,都会找我帮忙,就连我大哥和六妹都常常感叹:“咱家属老三挣得多!”

    人们不是说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”嘛,所以我在家里说话最有分量。一般来说,排行靠中间的孩子是最容易在兄弟姐妹中被忽视的。但是,偏偏因为改制,我成了家中最有存在感的人!

    是因为改制吗?想一想,当然不是。是新科澳公司给了我用劳动换取报酬的机会,让我有能力当好一个儿子、丈夫、兄弟,当起一个家的顶梁柱。这20年来,不管公司遇到了多大的困难,我们的工资、奖金、福利,从没有少发过一分钱。

    现在,公司发展得更好了,我们每个员工的日子也越过越好。我闺女要结婚了,我给她买了辆小汽车作为陪嫁,这件事又成了我老家的“大新闻”。我在新科澳挺好的。

陈棉发:变得更有干劲了

    是吃大锅饭好,还是多劳多得好?吃大锅饭虽然能解决一时的饥饿,但会导致愿意出力气“做饭”的人越来越少,而“吃饭”的人越来越多,最终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没饭吃。与之相比较,只有明确多劳多得,才能激发员工的干劲,让市场越来越大,产品越来越好,盈利越来越多。

    道理比较容易讲明白,但是实际进行改革的时候,却没有这么简单。今年年初,我们新科澳公司开始实行工作量“积分制”,将绩效考核及差别待遇推行到全体员工。

    方案一出,有部分员工表示不理解。公司大会上讲,小会上说,进行了全覆盖式的动员,“积分制”这才得以推开。其实员工的担心无外乎两种:一是担心挣得比以前少;二是害怕考核不透明,有人钻空子。

    “积分制”落地之后的第一个月,这两种担心都消失了。

    先拿工资来说吧,我们助剂事业部二分部员工的工资普遍都上涨了八九百块钱,那些出野外的员工就更乐了,每个月能多挣一千三四百块呢。有没有工资变少了的员工呢?是有的,原因说出来他们自己会脸红。这个月挣得少了,下个月自然不甘落后。

    以前,领导安排加班是件“头疼事”。这个人说自己身体不舒服,那个人说家里有事,反正总有各种理由推脱。现在会有人主动推开领导办公室的门,张口就是“有加班给我排上吧,我什么时候都方便。”

    再说说考核有多透明。考核细则和每月的考核表就贴在墙上,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随时都可以看,有意见随时都可以提出。有没有人钻空子,一目了然。

    除了“积分制”,公司还深入推行“全员市场化”战略,执行《市场激励制度》,严格兑现市场开发奖励。这样一来,每个员工都变成了推销员。只要是你争取到的合同,公司的“军功章”就有你一份。

    说来说去,我就是想说,公司的改革好。公司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二十年,现在发展得这么好,员工的幸福感这么强,和坚持改革分不开。相信有了一系列这么好的制度,员工更有积极性,企业就种下了继续发展的种子,更经得起市场的摔打。

    我在新科澳挺好的。

舒剑:他们拉了我一把

    面对困难,是消沉下去还是振作起来?当我站在岔路口时,公司根本不允许我犹豫,一把就把我拉回了正轨。

    我是2000年到新科澳公司工作的,一直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,对于管理方面可以说是一窍不通,除了技术之外啥都不想。2012年底,我在生产技术部当技术总监,公司安排我负责一个调剖项目。我特别兴奋,因为这是一个展示我能力的好机会。

    没想到,因为后期生产组织协调上有问题,导致项目工期滞后。公司决定把项目从我手中拿走,由作业事业部相关负责人杨春雷负责组织施工。在我“被撤”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项目上马了。

    我的心情一下子就跌落到了谷底。整整七八个月的时间,我早出晚归,一心扑在项目上,连未满周岁的孩子都顾不上。现在,工艺啊方案啊全都“开花”了,却跑到别人手里“结果”了,我想不通。

    我干啥都没心思了。公司副总经理找我谈话,开门见山:“你在这个项目上的付出公司领导都很清楚,工作能力大家伙也有目共睹。不要在意一个项目上的成败,你还有很多机会。”随后,他又找我谈了很多次,每一次都是心平气和,没有责备,而是耐心地帮开导我。

    杨春雷也找到我,希望我能加入作业事业部,他说:“让我来带一带你,保证你以后不光技术上优秀,管理上也同样优秀。”

    等我摆正心态,开始学习管理之后,我想通了,发现以前我的视野是多么的狭隘。任何一个项目从无到有,需要理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。技术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,没有技术就推动不了项目,没有管理,一个项目又怎么落地?我突然觉得自己此前的消沉是多么的没有道理。我也很庆幸,公司领导在关键时刻拉了我一把,没有让我继续消沉下去。

    如今的我,经过了一个又一个项目的洗礼,懂得了从全方位去把控,变得更加稳重成熟。现在,我负责公司的生产技术部,当我手下的新人走在“岔路口”时,我也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,拉他们一把。

    我在新科澳挺好的。

郭晓燕:我真的特别幸运

    嘿,我可真幸运!2014年,大学毕业的我通过双选会,招录到了新科澳公司。当有些同学还徘徊在就业大门之外时,我已经签订了合同,吃下了一颗“定心丸”。

    刚走出“象牙塔”的我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还是一头雾水。恰好当时公司热力事业部成立不久,正是需要用人的时候。一进单位,我就参加培训,拿到了“双证”(司炉工G3证和水处理G5证),加入热力事业部,顺利成了一名锅炉工,并带班去实习了两个多月,学习如何巡检、维护等等。这样一来,我的心里更踏实了。不管未来怎样,有公司带着我走呢。

    2014年,公司的2号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炉,我开始了锅炉工生涯。我们的工作环境属于高温高压。我们公司在安全管理方面十分严格,经常组织我们学习规章制度,在其他单位的事故案例中汲取教训。所以,虽然很多员工是新手,但大家都按规操作,并没有遭遇危险的情况。

    冬天,锅炉不能停,设备连轴转,员工是“四班两倒”,眼睛始终不能离开电脑监控界面,并随时根据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实时调整。领导并不比员工轻松,是“三班两倒”,在岗的时间更长,遇到了难题也总是带头冲在前面。公司还从外地请来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老师傅,手把手教我们。有这么好的环境,咋能不感恩呢。我卯足了劲地工作,从一窍不通的职场“小白”,变成所有的管线网络都记在脑子里。以前我有些恐高,站在三楼阳台都不敢往外望,现在一口气爬上三十多米高的锅炉不费劲。

    这几年,公司热力事业部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。今年,公司的3号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炉,目前处于正常运行状态。我呢,从班长、值长、副站长,到被领导任命3号流化床注汽站的站长。本来我心里很忐忑,担心不能胜任,但是领导一直鼓励我,让我撸起袖子加油干。这样的晋升速度,我以前真是无法想象!

    因为工作的关系,我结识了我的男友。现在我已经结婚,在克拉玛依有了房子。我甘肃老家的父母都为我感到骄傲。回想起四年来的一切,还是那句话:嘿,我可真幸运!

    我在新科澳挺好的。

哈勒木拉提·衣不拉音:一直暖到心窝窝

    人这一辈子总会有不顺利的时候,感觉孤立无援的时候。我也有,只不过孤单的感觉很短暂,心里头很快就被温暖给填满了。

    那是2016年的夏天。当时我在测试三队工作,宿舍距离上班的地方有几公里远,我买了辆摩托车代步。

    野外光线不太好,有一回晚上11点多,我只顾往前骑,没注意到路上有块大石头,结果车轮子一歪,我倒在了路边。

    我用手一摸脸和胳膊,借着摩托车灯光一照,全是血。这可把我给吓坏了,赶紧摸出手机给队长马建林打电话。一个多小时之后,马建林从市区的家中开车赶了过来,二话没说,扶我上车直奔医院。

    医生给我的脸还有胳膊都缝了针,胳膊和腿都打上了石膏。送我回宿舍的路上,马建林这才开始絮絮叨叨地说开了,一个劲地埋怨我“你咋这么不小心”“速度比安全还重要吗”。说来也怪,他的话比药还灵,听他念叨,伤口就不那么疼了。我心里明白着呢,这哪是埋怨,分明是心疼。

    第二天,我的脚面肿得像个馒头,地质员王建江跑去给我买来膏药贴上。马建林每天不管多忙,都带我去医院换药,一天两次,半个多月天天如此。到了吃饭时间,我宿舍就更热闹了。队里的人轮流来看我,给我送饭,等我吃完了帮我洗碗筷,还给我讲工作上的新鲜事,生怕我觉得孤单。

    我的家人都在吐鲁番。我爸爸刚做完手术,受伤的事情我没敢告诉他。结果我受伤之后才半个月,我爸爸突然来看我了。他一进门看到我的样子,就转过身擦着眼角,说要接我回家养伤。

    我说我在这里好着呢,他一个劲地摇头。我就让他住几天。从早到晚,我的宿舍都是来来往往的同事。看到我爸爸来了,都抢着要请他吃饭。最后,我爸爸点点头,承认我说的是对的,放心地坐上了回家的火车。

    其实,我2005年刚到新科澳公司的时候,心里想的是先试试看,不行就换工作,结果一干就是十几年。每一次我遇到困难,都是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克服的。不管是雨是晴,我一直感觉自己就在家里。

    我在新科澳挺好的。

苑新红:开拓四方有底气

    “如果我的药剂没有效果,一分钱不收,我还跳到油罐里去。”这是我面对甲方时,最常说的一句话。不光是我,我们助剂事业部的员工推销产品时,都是这么有底气。

    底气从何而来?来自技术这个“硬拳头”。我们新科澳公司的领导特别重视技术,鼓励我们把技术做精,朝着技术要市场、要效益。

    说到技术的研究,就要讲讲我和果冻的故事。

    好多年前,我们助剂事业部研究了一种新型的降黏剂。我用它在公司做前期实验的时候,效果很不错。可是把它送去检测的时候,却出现了大麻烦——当它和油品接触后,油品不仅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变稀,反而变得又稠又硬,像果冻一样。我的心里可真不是滋味。

    回公司的路上,我买了一大袋子果冻。恨恨地一口口往嘴里塞着,一边塞一边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。后来终于搞明白了,是水浴锅的温度超过了52摄氏度,一超过这个限值,药剂就会失灵。我和我的同事们经过研究,很快克服了这个问题。现在,我们的降黏剂已有16种之多,甭说52摄氏度了,300摄氏度也照样有效。

    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好药剂,我们开拓市场时信心十足,专门找准问题井“治病”。有一回,有个采油厂被一口稠油井困住了,喊了包括我们在内的四家公司前去“会诊”。因为油稠,虽然有蒸汽和电加热的辅助,但还是卸不到油罐里去。当其他三家公司还在商量解决方法时,我已经找到了甲方负责人,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我的药剂能行。

    他摇摇头。我把药剂放入油样,不到三分钟就有了效果。我再把药剂放入油罐,原本需要三个多小时才能卸完的油不到一个小时就卸完了,油流动的时候哗啦哗啦地响,像水一样。这下,他不住地点头。就这样,靠着肉眼可见的效果,再加上我的报价合理,顺利地把这个活儿揽了下来。

    这些年,我研究过的油样不下上千种,跑遍了克拉玛依油田的问题井,获得了公司“科技标兵” “先进工作者”等许多荣誉。这些年,我不知拍着胸脯打了多少次包票,无一失手。我们公司的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,市场越来越广阔,心里满满的都是骄傲和自豪!

    我在新科澳挺好的。

程尉:苦过之后更觉甜

    我这个人不太喜欢改变。就拿十几年前单位改制来说吧,当时很多同事都分流去了炼油厂。我因为不想换工作地点而留了下来,成了新科澳公司的一员。

    本来是想躲开变化,结果事与愿违,这十几年来,我的岗位一直在不停变化。

    我在车间当过化验工,在认证办做过认证工作,接着在质量安全科给安全资料建档、写材料,去人力资源部负责工资、社保,后来又到作业事业部综合办,搞党政、培训等等。要知道,在进公司之前,我只当过电气工和反应釜工啊!

    毫不夸张地说,每次换岗位,对我来说都像是脱胎换骨。

    参加培训学习认证的时候,我对自己的眼睛产生了怀疑。眼前的每个字我都认识啊,可为什么它们排列组合在一起之后,我就完全搞不懂是什么意思了呢?

    在质量安全科写材料的时候,我对自己的手产生了怀疑。我写散文、小说的时候,这只手写上几个小时都不会累。写材料的时候,才两三行就觉得手腕沉重。

    最郁闷的是在人力资源部工作的时候。我没有当会计的经验,就连上学的时候最讨厌的科目也是数学。一串串的数字在我的面前晃动,着实让我头大。我去找领导,想回到原来的岗位。任我怎么说,领导就一句话:你先努力试试看。

    我从书店买回了一摞会计学的书。每天下班了还在写啊写,算啊算,别人已经算好的表格,我把它当习题,擦掉“答案”之后一个个算,一个个验证。那些公式,我不知道翻来覆去推导了多少遍……

    苦不苦?苦,但是苦过之后更觉得甜。如果不是公司给我历练的机会,我竟然不知道,原来磨砺之后是如此轻松,原来除了看温度、拧阀门之外,我能做、能做好的事情还有这么多。

    这些年,我掌握了认证流程,写材料也变得得心应手。38岁,我拿到了会计从业资格证;41岁,我取得了“经济师”职称……十几年前的那个我,那个一心“不求变”的姑娘,万万想象不到我今天的样子。

    感谢新科澳公司,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。

    我在新科澳挺好的。

李景浩:一路向着光亮走

    从我2003年到新科澳公司工作起,就养成了一个习惯:不关手机。尤其到了晚上,不光不关机,铃声还调得特别大。为什么呢?为了不错过公司打来的电话。

    在我们公司,“新人”和“老人”的差异是很小的。千万不要觉得你是一个新人,肩膀上就没有担子,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行。以我的经验来说,就是一旦接手了一个项目,就要把它负责到底,从编制方案、做项目,到监督现场实施,再到后期管理、效果评价,没有一样是不操心的。

    刚开始,我不太适应这种工作模式。有一回,我从负责施工的岗位被调到成本总监的岗位。我找领导,磨磨唧唧说了半天,总结起来就说了一句话:“我不会,我不行。”领导听了,既不急也不恼,就跟我说了两句话:“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。多看多学多接触,对你有好处。”

    我只好硬着头皮上。刚开始我真是发愁,好在单位的前辈都乐于教我,有什么不懂的向他们请教,他们总会耐心地给我讲,没有丝毫的不耐烦,更不会担心“教会徒弟饿死师傅”而留一手。慢慢的,我像一块海绵,点点滴滴地吸收到了很多东西。而这些东西,都成为了我日后茁壮成长的养分。

    再说回手机不关机的事情。一个项目往往是几个月、半年,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。在这个时间段内,我的神经一直是紧绷着的。在半夜接到施工现场打来的电话,我会一下子从睡梦中变得精神起来,用风一般的速度赶到现场解决问题。等项目完成,整个身心从紧绷变得松弛,那种满足的感觉只有体会过的人才懂得其中滋味。

    十五年打马而过。现在,我早已不是那个只会闷头搞技术的大学生,在看待一项工作时,有了更广的视角,更全面的考虑,也变得更加从容、自信。

    进公司这么多年,是领导的提携、前辈的帮助,让我一直朝着光亮走,越走心里也越敞亮,当然肩头的担子也变得越来越重。我现在有个愿望,就是希望 “新科澳”这块牌子变得更加闪亮。只有这样,我们这些新科澳的“子女”,才能收获更多的进步,更多的荣光。

    我在新科澳挺好的。


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